怎么看待骗子冒充班主任进班群收取学杂费?

不法分子通过群组验证机制的漏洞潜入后,迅速将自己的账号伪装成班主任和康某某家长的模样,不仅更换了完全一致的头像与昵称,更以相互配合的方式在群内上演了一出精心设计的双簧戏码。这种利用群聊审核不严的漏洞,同时冒充教师与家长身份进行欺诈的行为,已引起警方高度关注。据辽宁省公安厅反电信诈骗中心披露,近期在全国范围内已出现多起类似案件,不少家长群都成为了犯罪分子的目标。鉴于此类诈骗呈现多发态势,公安部刑侦局已正式发布安全预警,提醒社会各界加强防范。 警方通过分析案件细节,揭示了诈骗分子的完整作案流程:犯罪分子首先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家长群的信息,利用部分群组管理相对宽松的特点,以家长身份混入群内。进入群聊后,他们并不急于行动,而是静待时机,选择在合适的时间节点同时启动多个伪装账号。这些账号往往伪装成老师与家长,通过默契配合制造出收费、集资等场景的合理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冒充老师的账号会发布诸如资料费、补习费等虚假收费通知,而冒充家长的账号则立即响应,率先完成所谓的“缴费”,以此营造出真实可信的氛围,诱使其他家长跟风转账。这种精心设计的骗局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得手,等真正的老师和家长发现异常时,骗子早已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