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首次发现红腹异蜻,红腹异蜻是益虫还是害虫?

海南首次发现红腹异蜻,红腹异蜻是益虫还是害虫? 近日,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项目研究员袁浪兴于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两栖及爬行动物监测时,意外记录到一种此前在海南未曾现身的蜻蜓——红腹异蜻。这一发现为海南的生物多样性增添了新的记录。据袁主任介绍,该物种与日常所见的蜻蜓存在明显差异:其腹部相对短小,整体身形比例也异于普通蜻蜓。通常我们熟悉的蜻蜓体态修长,腹部延伸如细管,而红腹异蜻则显得更为紧凑,腹部尤其粗短,呈现出独特的形态结构。 红腹异蜻的体色亦具辨识度。其腹部呈现鲜明的橙红色调,在阳光下尤为醒目,与常见的蓝、绿或灰黑色蜻蜓形成对比。翅膀透明,翅脉分布细密,停栖时双翅平展,姿态稳健。这种蜻蜓偏好的生境也与普通种类有所不同,多活动于林缘静水区域或植被茂密的湿地边缘,飞行高度较低,动作较为迟缓,因而在常规调查中容易被忽略。 此次发现不仅丰富了海南的昆虫区系资料,也反映出五源河湿地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作为生态健康的指示物种,蜻蜓的种类与数量变化往往关联着水域质量与植被覆盖的变迁。红腹异蜻的现身,说明该区域水体清洁、植被结构完整,为这类特殊蜻蜓提供了适宜的栖息与繁殖条件。 袁浪兴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此次发现正是系统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成果。他们通过定期布设观测点、记录物种行为与种群动态,逐步构建起该区域生物资源的本底资料。红腹异蜻的记载,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方向,也对湿地保护与管理策略的优化具有参考意义。随着调查的持续深入,或许还将有更多隐藏于自然角落的珍稀物种陆续进入人们的视野。